細藍線DVD, 一線之差DVD,正義難伸DVD,細細的藍線DVD,The Thin Blue LineDVD,DVD專賣店專賣店-www.rutenmall.com
歡迎來到露天商城! 會員登入免費註冊/加入會員
以下*標為會員必填資料:
  *
  *
  *
  *
    【此項可留空不填】
  *【以09開頭+後8位】
  * 常用郵箱

細藍線DVD, 一線之差DVD,正義難伸DVD,細細的藍線DVD,The Thin Blue LineDVD,DVD專賣店專賣店-www.rutenmall.com

首頁 > 藍光光碟/BD> 其他藍光
藍光原版【細藍線/ 一線之差/正義難伸/細細的藍線/The Thin Blue Line】1988年
直購價:NT$450
  • 發音:英語發音
  • 字幕:中文字幕
  • 碟數:1
  • 集數:全集
  • 介質:BD
  • 包裝:全新盒裝
  • 運費:NT$150
  • 運送方式:貨到付款
數量:
溫馨提醒:支持黑貓宅配,全家、萊爾富、711門市!
  • 拍賣檔案
  • 問與答(0)
劇情簡介

SJ-1358A 細細的藍線/一線之差/The Thin Blue Line (1988)
【獨有原版及全中文導航雙模菜單】獨享2015·3新發CC標準收藏美A區版,拼合絕版米高梅舊版1區DVD素材精華,DTS-HD 2.0高清無損原音,盛佳影評學者典藏級中文字幕,保留原版完整幕後花絮內容並附獨家全程中文字幕,ROM常規內附原版影介手冊掃描檔
英DTSHD2.0
英/法/西/中簡/中繁
·埃羅爾莫裏斯訪談 40:49
·約書亞奧本哈登訪談 14:07
·今日秀:《特別聚焦》 5:45
·原版影介手冊掃描檔
金獎紀錄片名導埃羅爾·莫裏斯紀錄電影經典之作,影片結構嚴謹,對案件的來龍去脈反復推理求真,劇力之強不輸一流劇情片
細細的藍線 The Thin Blue Line (1988)
導演: 埃羅爾·莫裏斯
編劇: 埃羅爾·莫裏斯
主演: Randall Adams / David Harris / Gus Rose
類型: 懸疑 / 紀錄片 / 犯罪
製片國家/地區: 美國
語言: 英語
上映日期: 1988-08-25
片長: 103 分鐘
又名: 細藍線 / 一線之差 / 正義難伸
劇情簡介
  本片採用了事件重現的方法再現了1976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起槍殺員警案。導演埃羅爾?莫裏斯(Errol Morris)11年後採訪了被判死刑、後轉終身監禁的犯罪嫌疑人蘭道?亞當姆斯(Randall Adams)、指證亞當姆斯的慣犯大衛?哈裏斯(David Harris)、當年案件審判的三位證人米勒夫婦和麥克?蘭道(Michael Randall),以及參與此案偵破與審判的員警、法官與律師們。通過不同人物對案件發生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,莫裏斯成功證實了亞當姆斯的冤屈,並借片中一位公訴員之口點名員警是區分一個民主社會與極權的“細藍線”。 
  此片的公映在美國引起極大反響。德克薩斯罪犯申訴庭推翻了對亞當姆斯的判決。由於達拉斯拒絕對此案進行重審,亞當姆斯終於1989年被無罪釋放,後成為積極反對死刑的社會活動家。本片也成為美國紀錄片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部,贏得國際紀錄片協會大獎、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,併入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保護名單。
拍攝花絮
·莫裏斯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追蹤參與到蘭德爾·亞當斯案件中的人物,並說服了他們在他的電影中露面。
·新的證據沒有出現在這部電影中。哈裏斯放棄了他先前對亞當斯的指控,提出新的證詞:\"蘭德爾·亞當斯對這起惡性事件一無所知,並且他當時不在車內\"。亞當斯的主要犯罪證據被推翻。1989年3月,他從監獄無罪釋放。
·2004年6月30日,43歲的大衛·哈裏斯,由於在一起預謀的綁架中殺害了公民馬克·梅斯,在德克薩斯州的亨特斯威爾被執行死刑。案件發生的時間是在1985年9月,與電影中的哈裏斯殺害員警的犯罪無關。電影提到的梅斯案件,指的是在受害人被殺死之前,哈裏斯的脖子被擊傷。
·根絕影片的故事內容,該片被定位為一部無虛構的電影,卻被1989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獎斯提名拒之門外。。
幕後製作
  紀錄片的一個里程碑。影片採用一種重現事實的半紀錄片手法來追蹤一件殺警冤案。然而在11年後大衛因別的罪行被判死刑,他向本片攝影組坦承藍道其實是無辜的。本片結構嚴謹,對案件的來龍去脈反復推理求真,劇力之強不輸一流劇情片。菲利浦·格拉斯的精彩配樂為影片的氣氛增色不少。
影評
  紀錄片《細細的藍線》(the thin blue line),臺灣譯成“正義難伸”,因為一道藍色的警戒線並不能阻攔什麼,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威懾,而一旦這種威懾的公信力被踐踏,正義便無法伸張。那麼,作為正義的依據,真相,又該以什麼作為象徵和保障呢?眼見為實,口說為憑,或者是老老實實的用攝影機去當作記錄工具,傳統的見證方式能夠輕而易舉的換取人們的信任;直到有人開始對此表示懷疑,用一個反例——參雜了表演成分的記錄影片,剖開了真實的維度。
  1976年,達拉斯州的員警羅伯伍德被槍殺,證人哈瑞斯作證說:他親眼目睹同伴亞當射殺員警的全過程。其後越來越多的證人出現,講述他們所看到的事實,言之鑿鑿,亞當被判處死刑。亞當堅稱自己是無辜的,幾經翻案,直到死刑被改為無期,從而被駁回翻案的權利。在亞當被關進牢獄11年之後,導演艾洛·莫裏斯(Errol Morris)發現其中另有蹊蹺,利用兩年半的時間追蹤當年的嫌疑人、警探以及目擊證人,重新開始對真相的求索。這求索,既是對案件的重新審視,也是對“真實”這個抽象概念本身的一次曝光,更是對當時傳統記錄片的對抗和挑戰。
  正如黑澤明的《羅生門》,當事人面對採訪,言辭之間互相矛盾,撲朔迷離:警官們想快點兒結案來證明自己的實力;證人們想從中牟利或者成為大英雄;律師們想為亞當洗脫罪名;最早的證人哈瑞斯其實前科不斷,然而他只是個未成年的孩子,人們願意相信他描述的一切。這些嚴格按照標準的紀錄片模式拍攝出的陳述,雖然表面上真真切切,其實卻讓人霧裏看花,不知道該相信哪一邊。影片在記錄的,不是一樁命案的偵破過程,而是“事實”這個東西模糊不清的面目。如果說我們定義一部紀錄片,因為它拍攝了真實人物的一舉一動,剪輯出某個人的說辭,便可為事實畫上圓滿的句號,那紀錄本身,必將成為巨大的騙局;如果說我們定義事實,是以眼睛和嘴巴,那麼當一位清白的婦女怒斥:“是他,我看得清清楚楚,就是這個人”的時候,一切便不容置疑,那見證本身,卻成為人類誤差和記憶模糊的有力佐證。
  導演把每個人的說辭,運用演員重新演繹了一遍,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情景再現。這下子說辭更加直觀有力了,觀眾不會因為眾多的言語而被搞暈,因為他們在觀看“現場”。可是這麼多次的現場重現,總是有細節不同,你又相信哪一個?
      現場是證人眼中的現場,其實是對他們言語的印證,它是真實的,如果證人是真實的;現場是演員演出來的現場,它絕對不是真正的紀錄,可是看到它的觀眾卻以一種真實的方式體驗謊言,它還是真實的,如果證人是虛假的,它以一種諷刺,驗證了虛假。塔可夫斯基說過,偏執並不可怕,因為世界上眾多的偏執結合起來,總會讓人看到全貌。所以儘管運用演員重現那些虛假的現場,觀眾卻越辯越明瞭。可是,如果還是有人出來病垢說:“你拍的這不能算記錄片,因為你不僅使用演員,而且演出的也並不全是事實的再現!” 這時候,導演應該用什麼表情來面對呢?微笑好了……
  20年前的紀錄片觀念沒有革新,於是該片的拍攝方式引起頗大爭議,放在今天,估計沒有人再去置疑這部片子的屬性了。可是,這並不代表事件已經了結,因為依舊有電影人還在為新問題爭執不休,樂此不疲的評論紀錄片的本質和定義,尤其在偽紀錄片式電影風行的當下。
  舊觀念被打破,可是大格局沒變,那就是人們喜歡用一些分類原則(或者說某些不可逾越的規矩)去限制藝術和真相的表達手段。分類和定義,是認識事物最方便快捷的方法,也可能是最遠離真理的方法。如果說今天人們不再置疑“真實再現”,是一種觀念的進步,那麼這進步可能僅僅是因為看多了、習慣了,因為不驚奇而沒了爭議,一旦有人玩出某些新花招,恐怕還是會被標榜真實的紀錄片大門拒之千裏。我們的思維模式沒變。總是有人,寧要虛假的真實,不要真實的虛假,並且妄加評論真理的標準。
  盲目的相信某一類的紀錄片或者執著於定義,無異於影片中一位檢察官的說法,把社會秩序命懸於一道細細的司法藍線。執法人員背後的私心人們無從辨認,他們只想盡快按程式結案,新的案件,就像新的影片,被批量的製造,一次正義保障不了永久的正義。
  在影片的最後,導演回歸了傳統模式,用可辨的證物:錄音帶,揭開了事實的真相,原來最早的證人哈瑞思才是真正的罪犯,他即將因為另一樁謀殺案被判處死刑,所以坦承了以往的罪惡。亞當在影片公映的一年後,才因為片子重新挖掘出的真相和它的社會影響力而被釋放,此後一直為廢除死刑而奔走,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。然而,這樣一部優秀的影片,強大到真正的改變了社會事件,維護真相,卻沒能夠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項。它甚至都沒有入圍提名,因為其類似劇情片的情景再現的拍攝方式違背了紀錄片最基本的“真實”原則。

劇情照片

提出問題(250個中文字以內)
為了防止被大量張貼廣告,請輸入圖片中的安全碼